雙莢決明(學(xué)名:Cassiabicapsularis Linn.)是豆科,決明屬多年生亞灌木狀披散草本植物,高可達(dá)75厘米,枝條、葉柄、葉軸疏柔毛。小葉對生,線狀鐮形,頂端有小凸尖,基部近圓形;托葉線狀錐形,花腋生,總狀花序;總花梗頂端有小苞片;萼片卵狀長圓形,頂端漸尖,花瓣黃色,卵形,花藥長圓形;子房無柄,莢果扁平而直,8-9月開花;10-12月結(jié)果。
栽培于廣東、廣西等省區(qū)。原產(chǎn)美洲熱帶地區(qū),現(xiàn)廣布于全世界熱帶地區(qū)。
本種可作綠肥,綠籬及觀賞植物。
直立灌木,多分枝,無毛。
葉長7-12厘米,有小葉3-4對;葉柄長2.5-4厘米;小葉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膜質(zhì),長2.5-3.5厘米,寬約1.5厘米,頂端圓鈍,基部漸狹,偏斜,下面粉綠色,側(cè)脈纖細(xì),在近邊緣處呈網(wǎng)結(jié);在最下方的一對小葉間有黑褐色線形而鈍頭的腺體1枚。
總狀花序生于枝條頂端的葉腋間,常集成傘房花序狀,長度約與葉相等,花鮮黃色,直徑約2厘米;雄蕊10枚,7枚能育,3枚退化而無花藥,能育雄蕊中有3枚特大,高出于花瓣,4枚較小,短于花瓣。
莢果圓柱狀,膜質(zhì),直或微曲,長13-17厘米,直徑1.6厘米,縫線狹窄;種子二列?;ㄆ?0-11月;果期11月至翌年3月。
兩者區(qū)別首先是復(fù)葉的小葉個數(shù)不同,雙莢決明為3-4對,黃槐決明為7-9對。其次果實(shí)也不同,雙莢決明莢果圓柱狀,黃槐決明莢果扁平。第三,花也不同,雙莢決明雄蕊10枚,7枚能育,3枚退化而無花藥,能育雄蕊中有3枚特大,高出于花瓣,4枚較小,短于花瓣。黃槐決明雄蕊10枚,全部能育,最下2枚有較長自認(rèn)花絲。但PPBC的黃槐決明圖片中,不知何故有兩張花圖片和雙莢決明花相同。由于兩者同為豆科,番瀉決明屬植物,其余特征其本一致。雙莢決明別稱:雙莢槐、金葉黃槐、金邊黃槐、臘腸仔樹等,其花特征非常明顯,很容易辨認(rèn)。
雙莢槐又名雙莢決明,為蘇木科半常綠灌木,老枝灰褐色,幼枝綠色,皮孔明顯,髓呈薄片狀。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3至4對,長圓形或倒長卵形,小葉1至2對間具突起腺體。葉長2.5至4.3厘米,葉寬1.5至2厘米,葉柄長僅1至2毫米。葉具有晝展夜合的特點(diǎn)。每個側(cè)枝頂部形成花序,花金黃色,莢果細(xì)條狀。
采種
果實(shí)成熟后,選擇生長健壯的母樹、飽滿果條進(jìn)行采種。采回的果實(shí),攤開置于室內(nèi)通風(fēng)、干燥的陰涼處,待一周后剝出種子、去除雜質(zhì)可得純種。種子在常溫下,不宜久藏,最好隨采隨播。若需要短期貯藏,用種子和沙(比例1:2)混勻,濕度以“手握成團(tuán),松手即散”為宜,然后存放在陰涼處或瓦缸內(nèi),隔天噴水并輕輕翻動至均勻。
管理
雙莢決明萌芽力強(qiáng),適應(yīng)性較廣,耐干旱瘠薄的土壤,容易栽培。常常植于池邊、路旁、廣場、公園和草地邊緣,也可點(diǎn)綴在草坪中間。穴的規(guī)格為40厘米×40厘米×30厘米,株間距為40厘米×40厘米。種植時每穴放入腐熟堆肥1~1.5公斤澆透水。對于地徑較細(xì)的苗木,采用竹子架扶助。以后每周淋水2次,當(dāng)苗生長到1米左右時摘心并及時追肥(復(fù)合肥每株50克)澆水,使其粗壯,并形成較大的冠幅。花前和花期追肥2—3次,以補(bǔ)充磷鉀肥為主,也可噴0.2%的磷酸二氫鉀,使花朵肥大并延長花期。之后應(yīng)立即修剪整枝,同時結(jié)合松土和追肥,保證來年開花質(zhì)量。在整個生長期中,病害發(fā)生較少,用樂果、敵敵畏、馬拉硫磷藥劑防治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