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產(chǎn)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3000—4000米,高山草甸中。模式標(biāo)本采自云南怒江、瀾滄江分水嶺,北緯28°40°,東經(jīng)98°15°。
形態(tài)特征:
植株高8---30厘米,無毛。根長圓錐形,長5—10厘米,直伸或分枝呈叉狀。莖一般伸長,可達(dá)20厘米,為密集的葉鞘包圍。基生葉的柄長而纖細(xì),包括葉鞘長5—13厘米,葉片輪廓呈三角形,長2—8厘米,寬2—5厘米,三出式1—2回羽狀分裂,第一回羽片3—4對,末回裂片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約1毫米;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最上部的莖生葉較小。復(fù)傘形花序無總苞;傘輻10—20,長短不一,最長可達(dá)14厘米;無小總苞片,或有1個,線形;小傘形花序有花10—30;萼齒細(xì)?。换ò曷研位虻孤研?,基部有爪,白色或帶紫紅色。果實(shí)寬卵形,果棱隆起,有泡狀小瘤,每棱槽中有油管3,合生面6,胚乳腹面微凹?;ü?—11月。
生長習(xí)性: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