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原產(chǎn)香港(模式標(biāo)本產(chǎn)地)。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有栽培。
形態(tài)特征:
竿高3—5米,粗約1厘米,深綠色;節(jié)間長20—30厘米,無毛,幼時節(jié)下方具白粉,竿上部節(jié)間被微毛;竿每節(jié)分3-5枝,枝直立,貼竿;二級分枝通常每節(jié)1或2枝?;X鞘宿存,革質(zhì),背部疏生白色或淡棕色刺毛,先端圓拱形;籜耳鐮形,生有彎曲的縋毛;籜舌拱形,高2—3毫米;籜片直立,寬卵狀披針形,基部略向內(nèi)收窄,與籜鞘頂部幾等寬,先端漸尖。每小枝具4—9葉;葉鞘長2.5-4.5厘米,質(zhì)堅韌,枯草色或淡棕色,無毛或疏生貼伏小刺毛,毛脫落后留有小凹痕,邊緣具短纖毛;葉耳無,有幾條流蘇狀鞘口繼毛;葉舌截形,堅硬,高1—1.5毫米;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狹長橢圓形,長7-22厘米,寬10—16亳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無毛或下表面被微毛,次脈3—5對,小橫脈顯著,在葉下表面呈狹長方格狀,葉緣的一邊較平滑,另一邊具向前傾斜的刺狀鋸齒,葉柄長約2毫米。總狀或圓錐花序著生在葉枝下方的側(cè)枝頂端或混生僅有1葉片的枝頂,花序細長,具2-5枚小穗,基部復(fù)以具縱肋的葉鞘,后者頂端有極為退化的葉片;小穗柄直立,小穗含4-16朵小花,長2.3—5.5厘米,淡綠色;小穗軸節(jié)間粗壯,長約4毫米,其頂端呈杯狀,邊緣生小纖毛;穎2,近于等長或第一穎較小,先端尖或漸尖,無毛或背面于脊上和邊緣常生纖毛,第一穎長6—10毫米,第二穎長7-12毫米;外稃卵狀披針形,長10—14毫米,具9—12脈,先端漸尖,背部有毛或近于無毛,上部邊緣生纖毛,基盤有髯毛,小橫脈明顯;內(nèi)稃長8-10毫米,背部具2脊,脊上和截平的頂端均有纖毛,兩脊之間有小刺毛或短柔毛;鱗被3,倒卵狀披針形,長約3毫米,下部具脈紋,先端邊緣生纖毛;雄蕊3,花藥長約5毫米;子房近呈三棱形,無毛,花柱極短,柱頭3,呈稀疏羽毛狀。果實未見。筍期5—6月,花期7—8月。
生長習(xí)性:
生于沿海山地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