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產(chǎn)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香港、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國外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島。
形態(tài)特征:
藤本或攀緣灌木,長通常2-5米;枝多數(shù),圓柱形,節(jié)明顯,被柔毛或無毛,幼嫩時密被黃褐色倒伏的硬毛。葉堅(jiān)紙質(zhì)至革質(zhì),卵形、卵狀長圓形至披針形,長2-9.5厘米,寬0.8-3.5厘米,頂端短尖、漸尖至尾狀漸尖,基部圓形,干時黃綠色,上面稍光亮,兩面無毛或稀被長硬毛,中脈在兩面均有疏長硬毛,邊緣無毛或有疏睫毛;側(cè)脈3-4對,纖細(xì),在下面明顯或稍明顯;葉柄長2-5毫米,有硬毛,稀無毛;托葉披針形,長3-7毫米,脫落?;▎紊谌~腋,常對生;花梗纖細(xì),長3-18毫米,無毛或有柔毛,常在上部有1對長約1毫米的小苞片;花萼長2.5-3.5毫米,無毛或有柔毛,萼管卵形,檐部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長0.8-1毫米;花冠白色或黃色,高腳碟狀,外面被絹毛,長1.2-2厘米,冠管圓筒形,長0.8-1.5厘米,寬約1.5毫米,內(nèi)面上部有柔毛,裂片5,長圓形,長4-6毫米,寬約1.5毫米,內(nèi)面中部有柔毛,開放時反折;雄蕊5枚,花絲短,花藥線狀披針形,長3.5-4毫米,伸出;花柱長約13毫米,無毛,柱頭紡錘形,長2.5-3毫米,伸出。蒴果稍扁球形,中間有1淺溝,直徑5-8毫米,長4-6毫米,淡黃色,果皮硬,木質(zhì),頂有宿存萼裂片,果柄纖細(xì),長可達(dá)2厘米;種子多數(shù),近圓形,薄而扁,棕黑色,直徑1.5-2毫米,邊緣流蘇狀。 花期5-7月,果期5-12月。
生長習(xí)性:
生于海拔180-300米陰濕山坡及疏林中。低海拔處,少見。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