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原產(chǎn)熱帶美洲,廣泛引植于世界各地,或已成為歸化植物。
形態(tài)特征:
莖長2~3m,被短柔毛和倒向的長硬毛。葉圓卵形或闊卵形,長4~18cm,寬3.5~16.5cm,被糙伏毛,基部心形,邊緣全緣或3裂,先端急尖或急漸尖;葉柄長2~12cm。花序1~5朵花;花序軸長4~12cm;苞片線形,長6~7mm,被伸展的長硬毛;花梗至少在開花后下彎,長1.2~1.5cm。萼片近等大,長1.1~1.6cm,基部被開展的長硬毛,靠外的3枚長圓形,先端漸尖;靠內(nèi)的2枚線狀披針形;花冠紫色、淡紅色或白色,漏斗狀,長4~6cm,無毛;雄蕊內(nèi)藏,不等大,花絲基部被短柔毛;雌蕊內(nèi)藏,子房無毛,3室,柱頭3裂。每朵花最多可以結(jié)6粒種子(也有可能不結(jié)種)。蒴果近球形,直徑9~10mm,3瓣裂。種子黑色或禾稈色,卵球狀三棱形,無毛或種臍處疏被柔毛。
生長習性:
陽性,喜溫暖,不耐寒,耐干旱瘠薄,多年生攀援草本,常生于路邊、野地和籬笆旁,栽培供觀賞或逸為野生,海拔2800m以下。花期5~10月,果期8~11月。種子繁殖。
繁殖培育:
播種育苗
圓葉牽牛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保護地條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播種育苗,因一般花期控制在五一、國慶,所以播種時間秋播在10~11月,春播在6~7月。播種前裝好介質(zhì),澆透水,播后細噴霧濕潤種子,種子不能覆蓋任何介質(zhì),否則會影響發(fā)芽。播后保持介質(zhì)溫度22~24℃,4~7天出苗。第一對真葉出現(xiàn)后施50×10-6濃度的氮肥液,并注意通風,種苗也可逐漸見光。種苗出現(xiàn)2—3對真葉時,介質(zhì)溫度可降低到18~20℃,每隔7—10天,施0.1%尿素液或氮磷鉀15-15-15的0.1%的復合肥液。此階段仍應注意通風,防止病害產(chǎn)生,每隔1周左右噴施百菌清或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當植株出現(xiàn)3對真葉時,根系已完好形成,溫度、濕度、施肥要求同前,仍要注意通風、防病工作。
移植上盆
用288穴的育苗盤育苗,秋播直接移入13厘米口徑的營養(yǎng)缽,春播一般只移入10厘米口徑的營養(yǎng)缽。也可先定植于苗床上,再移入營養(yǎng)缽內(nèi)。
光照調(diào)節(jié)。圓葉牽牛夏季生產(chǎn)比較耐高溫,一般只在移栽后幾天加以遮陽、緩苗,在整個生長期均不需要遮陽。
溫度控制。圓葉牽牛移植后溫度控制在20℃左右,不要低于15℃,溫度過低會推遲開花,甚至不開花。在實際生產(chǎn)中,要求國慶開花的要在大棚內(nèi)進行生產(chǎn),避免在國慶前因溫度低而影響開花;要求在五一開花的,也可在露地進行生產(chǎn),但必須保證冬季霜不直接落在葉片上,否則葉片會出現(xiàn)白色斑點,影響觀賞效果。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一般均采用保護地設施栽培。
栽培管理
澆水始終遵循不干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夏季生產(chǎn)盆花,小苗生長前期應勤施薄肥,肥料選擇氮、鉀含量高,磷適當偏低的,氮肥可選擇尿素,復合肥則選擇氮磷鉀比例為15-15-15或含氮、鉀高的,濃度控制在0.1%~0.2%,水溶性肥料一般選擇20-10-20和14-0-14 兩種,濃度在50×10-6~100×10-6。冬季生產(chǎn)盆花,在3~4月勤施復合肥,視生長情況,適當追施氮肥。矮牽牛生產(chǎn)中一般不經(jīng)摘心處理,但在夏季需摘心一次。圓葉牽牛較耐修剪,如果在第一次銷售失敗,可以再修剪一次,之后通過換盆,勤施薄肥,養(yǎng)護得當,一般不影響質(zhì)量,仍可出售。
園林用途:
攀援棚架、籬垣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