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分布于亞洲中部干旱、半于早地區(qū)。在我國廣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各?。▍^(qū)人西自遼河平原、大興安嶺山地,進入蒙古高原東部烏蘭察布高原、陰山、陰南丘陵,向西至鄂爾多斯高原,賀蘭山地和山前平原,東西阿拉善,尤首山至額濟納。伸入黃河中游晉北、陜北、寧夏、甘肅等黃土高原較干燥的山丘坡地;在新疆見于天山南坡、北塔山南麓、札依爾山、巴爾魯克山東麓,賽里木湖以東的山間盆地,少量見于天山北坡大石頭一帶、博格多山南坡及以東地區(qū)。國外分布于蘇聯(lián)東哈薩克斯坦山地,西伯利亞東部、中亞、蒙古、印度和非洲。
形態(tài)特征:
禾本科一年生疏叢狀小草本,高 5—20(33)莖稈基部常呈膝曲狀,鞘略扁,外形似蟹腿狀。鞘內(nèi)有分枝并具隱藏待發(fā)育的小穗。全林被柔毛,呈灰綠色。葉舌甚短,頂端具纖毛,圓錐花序緊縮呈短穗狀,長1—3cm,寬5—15mm,帶鉛灰的綠色。小穗2—3花,頂生1小花退化。穎披針形,具膜質(zhì)邊緣,先端尖;第二穎比第一穎略長。外稃被柔毛,基盤及邊緣柔毛尤其明顯;頂端具9條直立而不等長的羽毛狀芒。內(nèi)稃 外稃等長或稍長,脊具纖毛。
生長習(xí)性: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