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分布:
國內分布:產東喜馬拉雅,自尼泊爾東部不丹西部,我國西藏亞東春丕谷
形態(tài)特征:
低矮或略升高,10-40厘米。根莖短或略伸長,長達2厘米;根頸被有卵形的膜質鱗片數枚;根叢生,紡錘形而肉質,長3-4.5厘米。莖無毛或有成行之毛兩條,筒單或自基部分枝,細而彎曲,僅生少數之葉。葉有長柄,基出者少數而早枯,其柄長6-8厘米,莖生者少數,其柄長1.5-3厘米;葉片上面無毛,下面有糠粃狀物,長2.5-6厘米,寬1-1.5厘米,披針形,基部羽狀全裂,向前部分均為羽狀深裂,軸有翅,裂片8-10對,長5毫米,寬2-3毫米,長圓狀披針形,自身亦有羽狀淺裂及鋸齒?;偁?,紫紅色,下方者有長梗,梗長達10毫米,上方者梗僅1-3毫米,多擠集;苞片葉狀;萼鐘形,膜質,前方開裂至中部,長5.5毫米,寬2.5毫米,齒5枚,后方1枚寬披針形全緣,其余者披針形鈍頭,端有鋸齒;花冠之管約長于萼兩倍,長6-9毫米,下唇3裂,緣有毛,寬11毫米,側裂圓形,大于圓形的中裂兩倍,盔幾不膨大,其直立部分長3毫米,寬1.5毫米,與管等寬,以直角向前轉折,含有雄蕊的部分地平安置,長5毫米,寬2毫米,前方突然狹縮為長5.5毫米的喙,喙稍稍向下,端分裂為兩枚小裂片;雄蕊著生于管的中部,花絲兩對均無毛;柱頭略伸出。蒴果披針形,端銳尖,長于萼兩倍以上;種子長圓狀卵形,有細網紋?;ㄆ?-8月。
生長習性:
生于海拔3,700-4,500米左右的地方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