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國內(nèi)分布:產(chǎn)臺灣(蘭嶼)及海南(感恩)。
國外分布:不丹、印度東北部(阿薩姆)、孟加拉國、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也有。
形態(tài)特征:
攀援灌木,嫩枝、葉柄具糠秕狀鱗片。葉薄革質(zhì),橢圓形或倒卵形,長8-15厘米, 寬3-6厘米,先端急尖為尾狀,尾長1-2厘米,基部稍不對稱,漸狹下延至葉柄,全緣或于中部以上波狀,基生側(cè)脈不延長,側(cè)脈每邊3-4條;葉柄長5-15厘米;托葉小,披針形。榕果成對或單生葉腋,近球形,直徑8-10毫米,表面被短粗毛,頂生苞片臍狀,微突起,基部收縮成5-10毫米的柄,無總梗;雄花近無柄,生內(nèi)壁近口部,花被片4,線形,雄蕊1,退化子房存在;癭花具短柄,花被片3,子房近球形,花柱側(cè)生,短微彎曲;雌花生于另一植株榕果內(nèi),花被3深裂。瘦果斜卵形,表面粗糙,花柱較長,柱頭漏斗形。 花期1-8月。
生長習(xí)性:
生于較高海拔森林中。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