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為我國特有,分布于青海、甘肅、內(nèi)蒙古,也可能見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35厘米,但有時低矮,多莖,多少直立或更多側(cè)莖鋪散上升,干時易于稍變黑色。根粗壯而短,粗者徑可達8毫米,一般較細,長可達10余厘米,向端漸細,有細狀側(cè)根或分枝;根頸有多對復(fù)瓦狀膜質(zhì)卵形之鱗片。莖從根頸頂端發(fā).出,常多數(shù),并在基部分枝,但上部決不分枝,中空,微有4棱,密被短而銹色絨毛。葉基出者早敗,莖生者茂密,下部者對生,上部者3-4枚輪生,花苞不計外,各莖僅2-3輪;葉柄下部者長達3厘米,幾與葉片等長,扁平,沿中肋有寬翅,被短絨毛,翅緣被有卷曲長柔毛;葉片披針狀長圓形至卵狀長圓形,兩面均近于光滑,長2.5-3厘米,寬約l-1.5厘米,羽狀全裂,裂片每邊7-9,線形而疏距,不相對,長達6毫米,寬1毫米,邊有細鋸齒,齒常有白色胼胝,不時卷?;ㄐ蛩霠睿谇o枝之端,長短不一,長者可達20厘米以上,花輪可達10枚,下部花輪多間斷;苞片葉狀,甚長于花,柄多少膜質(zhì)膨大變寬,中上部者漸漸變短,略長至略短于花,基部卵形而寬,前部線形而僅具銳齒或淺裂,很象五角馬先蒿的苞片;萼膜質(zhì),長圓形,長達13毫米,前方開裂,脈5主5次,明顯高凸,沿脈被長柔毛,無網(wǎng)脈,齒5枚,后方1枚三角形全緣,其余三角狀披針形而長,有反卷而具胼胝的踞齒;花冠黃色,長20-25毫米,花管約與萼等長,在中上部稍稍向前膝屈,下唇與盔等長或稍長,淺裂,側(cè)裂斜橢圓形而略帶方形,甚大于亞菱形而顯著的中裂,盔直立部分內(nèi)緣約高(長)6毫米,背線向前上方轉(zhuǎn)折形成多少膨大的含有雄蕊部分,而后再轉(zhuǎn)向前下方成為傾斜之額,頂端漸細成為稍稍下彎的短喙,喙長短和粗細很不一律,長2-3毫米;雄蕊花絲著生于管的基部,前方一對端有長柔毛。
生長習(xí)性:
生于河谷多石礫與沙的向陽山坡及湖邊平川地。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