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國內(nèi)分布:云南南部
國外分布:印度、緬甸、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
形態(tài)特征:
喬木,高達10米,胸徑20厘米;樹皮淺灰色。枝條灰綠色,有皮孔,被短柔毛,幼嫩部分被毛更密。葉膜質(zhì),闊卵形、近圓形或橢圓形,長10—24厘米,寬4—11.5厘米,兩面被短柔毛,葉背被毛更密,老漸無毛;側脈每邊12—15條;葉柄長約5毫米,被短柔毛?;ㄐ蝽斏鸵干L5—6厘米,被短柔毛,著花多朵;萼片長圓狀披針形,長2毫米,寬1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花冠白色,內(nèi)外面被短柔毛,喉部更密,冠筒細長,長1—1.5厘米,直徑1.5—2毫米,基部膨大,冠片長圓形,長15—17毫米,寬5—6毫米;花絲基部被短柔毛;心皮無毛,柱頭長圓形,到達花絲基部,頂端淺2裂。蓇葖果雙生,長圓柱狀,長20—43厘米,直徑5—8毫米,無毛,有白色斑點;種子線狀長圓形,頂端種毛長5厘米。 花期4—7月,果期6—12月。
生長習性:
生于海拔500—1000米的山地疏林中、山坡路旁或密林山谷水溝邊,也散生于山腳平地雜木林中。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