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四川、貴州、云南、廣西、廣東海南
形態(tài)特征:
攀援灌木,長達(dá)7米。枝條、葉和果實(shí)幼時(shí)被短柔毛,老漸無毛。葉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少數(shù)為卵圓形,長6—14厘米,寬2.5—5.5厘米,頂端急尖至鈍,基部闊楔形;側(cè)脈每邊約10條;葉柄長約1厘米?;ㄐ蝽斏?,長4—6厘米,著花較疏;總花梗、花梗、苞片、花萼、花冠外面均被黃色短柔毛;萼片卵圓形,比冠筒長,長10—12毫米,寬2.5—4毫米;花冠白色,冠筒圓筒狀,長5—9毫米,基部稍膨大,內(nèi)面被長柔毛,冠片倒卵形,長11—14毫米,寬4—8毫米,頂端圓或鈍;雄蕊著生于冠筒基部;子房被柔毛,花柱短,柱頭圓錐狀;花盤杯狀,比子房長。果長圓柱狀,長10—30厘米,直徑5—10毫米,下垂;種子長圓形,長2厘米,寬3—4毫米,頂端種毛長3.5—5厘米。 花期3—7月,果期8月一翌年2月。
生長習(xí)性:
生于海拔500—1700米的山地疏林中或山地路旁灌木叢中。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