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國內(nèi)分布:產(chǎn)我國云南南部(西雙版納)
形態(tài)特征:
直立草本,高2—3米,直徑1.8—2.5厘米;根莖匍匐延長,基部具無葉片的紅色葉鞘。葉片披針形,長50—60厘米,寬5.5—7厘米,葉面綠色;葉背淡綠色,干后淡褐色,兩面無毛,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葉柄長約5毫米;葉舌全緣,長1—1.5厘米,近革質(zhì),無毛;葉鞘淡綠色,無毛,具明顯的縱條紋?;ㄐ蚪^狀,長約6.5厘米,寬5.8厘米,從根莖基部抽出1—2枚,貼近地面,開花時p1朵“菊花”;苞片鮮紅色,基部密被柔毛;外苞片卵形,長3.5—4厘米,寬2—3厘米,內(nèi)苞片狹長圓形,長4—4.5厘米,寬1.3—6厘米;小苞片管狀,長約4厘米,直徑約6毫米,先端全緣,鮮紅色,被毛;花萼管狀,長約4厘米,先端具3
齒,上部鮮紅色,下部淡紅色,除齒端具髯毛外,其余疏被柔毛,花冠管長約3厘米,淡紅色,疏被柔毛,裂片紅色,先端鈍,無毛,背裂片長圓形,長約1.3厘米,寬7毫米,側(cè)裂片狹長圓形,寬4毫米;唇瓣基部與花絲連合成短管,長的舌狀部分長2.5—3厘米,先端2淺裂,基部擴(kuò)大,內(nèi)卷成筒狀,上部黃色,先端具紫紅色的放射狀脈紋,下部紫紅色,邊緣黃色,突露于花冠之外,似菊科植物的舌狀花;無側(cè)生退化雄蕊;花絲離生部分長約5毫米,花藥長約8毫米,背面紫紅色,被白色短柔毛,無藥隔附屬體;子房長約4毫米,被短柔毛,花柱線形,淡紅色,被柔毛,柱頭扁平,紅色,具睫毛。蒴果陀螺狀,長2.5—3厘米,寬2.5—2.8厘米,紫紅色,先端冠以宿存的花萼,被極密的短柔毛;種子陀螺狀,長約5毫米,寬4毫米,全包白色、肉質(zhì)假種皮?;ㄆ?月,果期6—10月。
生長習(xí)性:
生于海拔600—1000米的林下蔭濕處
繁殖培育:
喜高溫、高濕環(huán)境,忌霜凍和干旱。宜在土壤疏松、肥沃、濕潤和稍蔭蔽的環(huán)境中生長。
園林用途:
本種花極美麗,形似菊花,而揉之有茴香味,可作庭園觀賞植物。
傣族人民利用其根莖作為驅(qū)風(fēng)行氣和健胃的良藥。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