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產(chǎn)青海(海南、果洛、玉樹及海西地區(qū))、四川極西北部(色達、德格)和西藏東北部(安多、丁青、昌都、江達)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叢生草本,高10—20厘米,具主根。根長5—10厘米,頂端具多數(shù)黃褐色披針形鱗片。莖多數(shù),具少數(shù)葉,不分枝或少分枝?;~多數(shù),長約10厘米;葉柄約與葉片等長,下部鞘狀寬展;葉片長圓形,羽狀全裂;羽片通常5枚,卵圓形,約長1厘米,寬1厘米,回三深裂,有時一回頂生或側(cè)生裂片僅2裂或不分裂;末回裂片披針形倒卵狀披針形,長4—5毫米,寬約2毫米,近具短尖。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但葉柄自基部至葉片均寬展?;ㄐ蚩偁?,長5—9厘米,多花、疏離。下部苞片葉狀,二回三深裂或三裂,長2—2.5厘米,上部的披針形,全緣,長1—1.5厘米?;üiL1—2厘米。萼片小,半圓形,具流蘇狀缺刻。花黃色,外花瓣背部帶棕色,長2厘米。上花瓣較寬展,漸尖,具1條延伸至距的縱脈,雞冠狀突起高約1毫米,不伸出瓣片頂端;距圓筒形,約占花瓣全長的3/5;蜜腺體約貫穿距長的1/2。柱頭扁四方形,頂端具4乳突,基部稍下延,側(cè)面中部和基部各具1乳突狀增厚。蒴果長圓形或倒卵形,隨彎曲的果梗俯垂,長8—12毫米,寬3—4毫米,具1—2種子。種子近圓,多少具喙,黑亮,平滑,直徑2—2.5毫米;種阜帶狀,質(zhì)厚,下半部黑色,上半部黃棕色。果期9—10月。
生長習性:
生于海拔(3500-) 4000-5600米的高山草甸或流石灘。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