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產(chǎn)于貴州南部、廣西西北部、云南、臺灣。也分布于喜馬拉雅、緬甸、越南、泰國、蘇門答臘。
形態(tài)特征:
根狀莖短粗,直立,有一簇粗健肉質的長根,包于鞘狀的棕色托葉內(nèi)的芽被有密長絨毛。總葉柄長12~18厘米,粗肥,多汁草質,干后扁平,寬達4~5毫米,有較密生的早落的灰白色長絨毛,尤以葉軸上的分枝處為多。營養(yǎng)葉片為五角狀的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漸尖頭,大小不一,一般長18~25厘米,寬24~27厘米或更大,下部3~4回羽狀;側生羽片6~8對,近于對生或基部的1~2對對生,有長柄,相距4~5厘米,斜向上方,基部一對羽片最大,三角形,長達15厘米(包括柄長2~3厘米),寬6~8厘米,漸尖頭,2~3回羽狀;一回小羽片8~9對,互生,有長柄,斜向上,照例為下先出,基部下方一片最大,長可達9厘米,寬5厘米,五角狀三角形,漸尖頭,柄長1~1.5厘米,其余各對較小,但都有明顯的柄,1~2回羽狀;二回小羽片仍以基部下方一片較大,為五角狀三角形,漸尖頭,長達3.5厘米,寬約2厘米(柄長約8毫米),基部心臟形,其余各對向上逐漸縮小,仍有短柄,一回全裂或深裂;末回小羽片或裂片為卵形或卵狀三角形,無柄,邊緣有粗大的重鋸齒。第二對羽片較小,長圓披針形,漸尖頭,基部較寬,長8~14厘米,基部寬4~5厘米,柄長1.5~2厘米,二回羽狀或羽裂,一回小羽片8~10對,基部一對等大,下先出(有時上先出),闊三角形,漸尖頭,基部心臟形,有短柄,上部各對逐漸縮小,均為漸尖頭,以狹翅著生羽軸。第三對羽片起向上逐漸縮短,都有柄,皆為下先出。葉軸和羽軸上有長絨毛,尤以幼時為多。葉干后為綠色,薄草質。葉脈除中脈外不明顯。孢子囊穗自第一和第二對羽片之間的葉軸上生出或有時由第二對羽片分枝點附近生出,比不育葉片為短,柄長5~7厘米,孢子囊穗長8~11厘米,寬5~7厘米,復圓錐狀,二至三回羽狀,小穗張開,疏松,有絨毛。
生長習性:
生山地常綠雜木林下,海拔1800~2600米。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