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分布:
產貢山、福貢等地,四川亦有。此外,亦分布于喜馬拉雅山南麓等地區(qū)。
形態(tài)特征:
灌木,高1—1.5米;莖四棱形,被密或疏平貼的糙伏毛。葉片紙質,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稀卵形,頂端漸尖,基部鈍或近圓形。長6-10厘米,寬1,8-3.4厘米,有時長6—9.2厘米,寬2.5—4厘米,全緣或具微微地不明顯的細鋸齒,具緣毛,兩面被糙伏毛,基出脈5,面僅脈上被毛;葉柄長5—11(-18)毫米,密被糙伏毛。聚傘花序,生于小枝頂端,近頭狀或圓錐狀,長可達7厘米;苞片廣卵形,背面被糙伏毛;花梗極短,被糙伏毛;花萼長約2厘米,被刺毛狀篦狀毛及少數具柄星狀毛,裂片4,廣披針形或狹三角形,長約8毫米,背面被糙伏毛及疏緣毛;花瓣4,紫紅色或粉紅色,卵形,長1—1.3厘米,全緣,無緣毛;雄蕊8,花絲較花藥短,花藥喙長為全長的1/3,藥隔基部膨大,后方下延呈短距;子房卵形,4室,頂端有1圈剛毛,其余被糙伏毛。蒴果卵形,4縱裂,宿存萼壇形,長1.2-1.5厘米,頂端平截,近上部縊縮,中部以下具向上平貼的刺毛狀篦狀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長習性:
海拔1700—2000米的溝邊灌木叢、山坡林緣開朗陽處。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