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產(chǎn)勐臘、易武、景洪、普洱、綠春、景東、臨滄、楚雄、福貢等地,分布于貴州、廣東和臺(tái)灣。斯里蘭卡、印度、尼泊爾、孟加拉、越南及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也有。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而分枝。莖直立或近直立,上升,高45—90厘米,上部生腺柔毛,下部疏毛或近無毛。葉無柄或具短柄,葉片卵狀披針形,長5—12厘米,寬2—3.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漸漸變狹或近圓形,上面被粗毛;葉鞘長2.5—4厘米,被柔毛,鞘口具睫毛。蝎尾狀聚傘花序,數(shù)個(gè)聚生于分枝頂端,遠(yuǎn)遠(yuǎn)超出葉子;苞片小,狹長圓形;小苞片杯狀,膜質(zhì),宿存,花梗纖細(xì),長1—1.5厘米;萼片3枚,卵形;能育雄蕊3枚,位于后方,其中對瓣的一枚較小,不育雄蕊2枚,其頂端啞鈴狀。蒴果近球形,外面密生柔毛,直徑約4毫米,3室,每室1種子,胚蓋位于背側(cè),長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2毫米。
生長習(xí)性:
多生于海拔550—1300(—2100)米的潮濕山坡、溝谷及林中。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