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分布:
僅產(chǎn)于西藏東南地區(qū)(墨脫等地)
形態(tài)特征:
常綠矮小匍匐半灌木,上升部分高10-15厘米,直徑1-1.5毫米,分枝不甚密集,散生,莖纖細(xì),圓柱形,栗褐色或紅褐色。葉螺旋狀生于莖上,革質(zhì),卵形或闊橢圓形,長6-10毫米,寬4-7毫米,先端圓或鈍圓,基部下延成寬楔形,全緣,微反卷,兩面光滑無毛,上面綠色,通常具皺紋,下面淡綠色,中脈和1-3對(duì)側(cè)脈在上面下陷,下面不甚明顯;葉柄長4毫米,略扁,稍內(nèi)折,基部膨大,包莖?;▎紊谥敹?,紫紅色,花梗長1-2厘米,其上有1枚線形的葉狀苞片;萼片5,分離,長圓形,長5毫米,紫紅色;花冠鐘狀,筒部長10毫米,檐部5裂,裂片闊卵形,直徑6毫米、膜質(zhì),先端圓,微具尖頭;雄蕊5,微伸出花冠之外;退化雄蕊膜質(zhì);子房上位,圓球形,3室,每室具多數(shù)胚珠,花柱紫黑色,直立,無毛,柱頭頭狀。蒴果較大,球形,直徑約4毫米,暗紅色,成熟時(shí)3深裂,花萼宿存,葉狀,長6毫米;果梗長4.5-8厘米,紅色。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長習(xí)性:
生于海拔3200-3400米的山坡杜鵑灌叢林下的巖石上。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病蟲害防治